快递为何难送上门?全国快递员不足200万,亟待走出内卷
作者:电商君
来源:电商报(ID:kandianshang)
你在电商APP动动手指,一揽子选好各种物品,然后在家里坐等收货。但是接下来,“请凭取件码到XXX取件”的短信接踵而至。
中消协发布的2021年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监测期内,共收集到快递、外卖配送类舆论信息63043条,其中,快递不送货上门位居榜首。
快递为何难以送上门?先说结论:快递量大,快递员人少,快递费价格低。
先说一个数字:过去10年,快递行业的体量翻了20倍。从2011年的36.7亿件,上升到2020年的833.6亿件。
另一方面,中国的快递员已经从高峰期的300万,下降到目前的不足200万。
但与此同时,用这两个年份的快递业总收入除以总业务量,结论是:快递票单价却从2011年的20.65元降到了2020年的10.55元,近乎腰斩。
快递票单价下降后,主要快递公司的业绩也跟着下降。比如说,中通的毛利率从2015年的34.3%下滑到2020年的23.15%,但其市场占有率却从2015年的14.3%持续提升到了2020年的20.4%。
同样,顺丰、韵达、圆通近几年的毛利率在走低的同时,市场占有率也分别提升了2.2%、1.2%、0.8%。
由此不难看出,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头部快递企业不得不卷入惨烈的价格竞争,确保市场占有率不掉队。
快递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揽收、中转、派送和信息服务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假设一个用户付了10元的快递费,揽收费用3元,城市内分拨费1.6元,分拨中心的运费0.3元,总部1元面单费、2元的中转费、1.5元的派件费,最后快递员到手的派送费大概是在1.6元左右。
我们要知道,面单收入、中转费、运输费这几个点基本都是固定不变的,而一旦快递公司被卷入价格战,最先遭殃的必然就只能是末端网点和快递员的收入。
央视财经曾报道,各大快递公司此起彼伏的价格战,带来了派送单费的急剧下降,许多快递员对此是叫苦不迭。有快递员表示,到手派件费已降至4毛钱/件,扣除短信费、电话费后,一单只能赚2毛5。
最新的统计显示,超五成快递员月收入不足5000元,月收入超1万元的仅占1.3%。因此,一线网点快递员流失到收入更高的外卖、跑腿等行业,目前中国快递员数量已经不足200万。每个通达系快递员每天要送两三百个快递,确实无力做到把每个快递都送上门。
快递量还在以每年新增100亿件的速度飙升,快递员人数却因为不断流失而越来越少。在签收率的约束下,快递员只能通过寄存快递柜和各种快递代收点,别无他法。
那么,为什么快递公司会价格战?彼此约定好不打,不行么?答案是,恐怕做不到。
这就涉及到快递行业的深层次问题了。有一种声音认为,“所有的快递都是在电商平台上接单的,阿里能决定快递业务给哪家快递公司接不给哪家接,快递价格战阿里肯定脱不了干系吧?”
但是,稍微对电商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阿里还真的做不到控制快递业务量的分配权。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弄清楚电商平台、卖家、快递公司,以及电子面单之间的关系。
先说快递电子面单。
我们知道,2014年之前,国内快递业一直使用五联纸质面单,在快递运转过程中,五联纸质面单会陆续被撕下来交给客户、财务、揽件方、派件方和收件人。
如果派件量不多,这种按部就班的方法还不至于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快递单量每年都在上涨,特别是到了618、双11这样的大促,五联纸质面单走流和的效率已不适应新的节奏了,导致很多包裹来不及分拨和派送,前几年一到电商大促节各大快递点包裹堆积如山的场面,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吧?
于是,为了提升快递配送效率,阿里的菜鸟开发出电子面单,来替代传统的纸质面单。当然一开始快递公司对这个新事物并不热心,原因也能猜得到:他们担心面单的主导权被别人掌握,自己会受制于人。毕竟电子面单相当于每个快递的“身份证”,谁控制了电子面单,谁就控制了快递业务量。
为了打消快递公司的疑虑,菜鸟特别说明,面单只提供一个产品工具,单号还是由快递公司生成,归快递公司所有,并且还是由快递公司来发。
快递公司一听,在生成、分发面单的过程中,就没有电商平台什么事儿啊,这个事儿可以干!于是,电子面单得以在全行业普及,快递配送效率得以大幅提高。
电商面单产生后,卖家、电子面单、快递公司、快递网点之间是怎么运作的?
卖家提前与快递公司/网点订购建立合作关系:卖家提前和快递公司订立合作关系,合同生效后,卖家就可以享受快递公司提供的物流服务。
快递公司生成面单:产生消费者订单时,快递网点向快递公司总部购买一定数量的电子面单,快递公司到系统中提取出一组自己公司号段的电子面单,下发给网点。
卖家和快递公司对接:卖家发货时,网点快递员携带面单来取货,给商品包裹贴上面单;卖家购买一张面单,就向快递网点支付一单的运费。
快递公司履约:快递公司在每一个包裹流转的节点通过电子面单记录包裹运行情况并反馈,将运送信息反馈给发货卖家和电商平台的物流详情页面,消费者也可以看到包裹的运转情况。
从以上流程不难看出,选什么快递公司来发单是由卖家自主决定的,电商平台并不能控制快递发单权,因为说到底,快递电子面单只是一个工具。
在现实中,一个发货量大的卖家,周边往往会有很多家快递公司的网点,各家快递公司的网点为了拿下这个大单子,不惜以最低的价格去向卖家“投标”。如果你给的价格不够低,这个卖家的快递业务量就被对手抢走了。
中国快递行业的现状,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词:内卷。
内卷不是行业良性竞争,其实它指的是一种自我锁死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社会没有实质发展,没有技术跃迁,整个社会在低水平上无限次重复与轮回。
快递行业所以是内卷,就是因为价格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增产不增收”,即:无法把服务范围“伸出去”,所以只能被迫“卷进来”,在价格战的泥坑里摔跤。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快递公司还会通过价格战不断跑马圈地,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长期看,忙于内卷的快递公司无力通过研发、物流设施建设、产业迭代等方式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反观几十年前的欧美快递行业,同样经历过惨烈的价格战,他们走出内卷主要有两条:第一,通过价格战竞争提升行业集中度;第二,向外寻求生存资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快递行业就是通过两轮历时12年的价格战,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市场格局。
1982年,UPS刚一进入隔夜快递市场,就将定价做到行业老大联邦快递的一半,联邦快递不得不拉低单价应战,随后,Emery、Purolator、GelcoCourier等企业纷纷跟进。
就这样混战了三年,到了1985年,UPS已经成为仅次于联邦快递的行业老二,而Purolator、Emery等实力不济的企业则惨痛出局。
1992年,UPS再次通过价格战,将市场占有率扩大至26%,美丽国快递市场UPS、FedEX、DHL三强的格局基本成型。
可见,在过度竞争到陷入内卷的情况下,通过自由竞争出清行业,完成集中度的提升,形成相对均衡、稳定的市场格局,一直就是快递物流行业的国际惯例。
而这三大巨头拥有如今地位的背后,并不是单纯的低价战那么简单,同时也是一部不断“向外求”的历史。
试以UPS的成长说明之。事实上,UPS在1907年成立时,只是一家提供递送电话信息等服务的公司,1913年,才将业务重点转向零售递送业务。
随后,UPS不断向新的增长空间“伸出去”,而非躺在既有的业务之中内卷:1919年将业务从华盛顿拓展到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到1975年在美国48个州都有业务;1975年之后,UPS的业务拓展到洲际,成为国际空运服务公司。
早在1994年,UPS的官方网站就可以供客户访问内部运营信息;1995年就推出了包裹运输追踪服务;进入2010年后,在服务优化与科技创新方面还推出了UPS My Choice®、UPSAccess Point(快递取寄件服务点)。
所以,国内快递业要健康发展,除了完成集中度的提升,也要“走出去”。这意味着,国内快递物流公司需要找到快递物流行业的新蓝海。